梦想就是用来实现的,祝你成功!

荡秋千听故事

时间:2021年11月29日 .共发320篇. 14关注

朋友计划去西藏旅游,去看仰慕已久的纳木错。虽说早就萌生了这个想法,然而从全面准备到定下的出发日子之间,只有短短两周。我调侃她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且还是一只绝无仅有的巨大猛兽,她又是孱弱单薄的小女子,两相比较,对比落差如此巨大,如何能够愉快的旅行?

1fe32e5a-7040-4851-9b0a-0053e528f0a6.jpg

我之所以对朋友的西藏之行不报乐观态度,认为她应该安排更充足的时间来做更充分的准备,从体能储备、心理调适到物资筹备,还有行程路线,都该有一个科学详尽的计划,这是一个大工程,不容小觑,更不可马马虎虎,因为我曾经进驻过高原,知道高原气候的凶险。

朋友虽然热爱运动,快步走、游泳、羽毛球等均有涉猎,平时陪着顽劣的儿子没少锻炼身体,然而,她的训练强度还远远不够,况且没有一个系统的训练,东一榔锤西一棒子的不起多少作用。

我上高原之前也没特意训练过,但平时的身体素质不错,自信比朋友要强很多。心理的储备也比较全面,事先做了不少关于高原环境的功课,阶梯型适应尤为重要。因此,进驻高原的过程缓慢惬意,并不急于到达目的地,充分地享受沿途的自然风光,遥望雪山的壮丽景致。

我先乘坐火车到达海拔1600m的敦煌,略作小憩之后,简略游览了一下这座传说中的小城。莫高窟是必去的一处景观,基本代表了整个敦煌的历史,敦煌因莫高窟而存在,因莫高窟而驰名海内外,因此,对于莫高窟的保护也极尽周详。几百个洞窟只开放区区21个,而且未必是最精彩的,不免有些遗憾。但文物以保护和研究为目的,供人瞻仰参观只是微不足道的副业,姑且看一看、走一走,感受一下历史的沧桑感以及古人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也不虚此行。

大热天的,行走在沙漠腹地,遭受不少身体上的折磨,内心的焦灼更甚。可出来游玩就不可能寄希望于舒适,如果追求舒适,最好待在充满空调的房间里,躺在圈椅里吃冰镇西瓜,旁边一本书,一杯茶,一副耳机,一把老头乐,这是极为苟且的生活,然而,在每个人不羁的性格里都有一个关于诗与远方的梦想,于是,甘心忍受酷暑和无尽的疲累,放弃温柔窝,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观赏那些陌生的景观和不知道来自哪个年代的古迹。

OIP-C (11).jpg

想到王道士,难以抑制心中的愤怒,真应该模仿西子湖畔岳王庙的做法,将王道士的塑像立于莫高窟之前,供观众唾弃,这就是愚昧的代价。游客中有不少来自欧美的老外,蓝眼睛高鼻梁的白人,也是在王道士的时代,他们的祖先不远万里,来到这个不毛之地,盗走了无数价值连城的瑰宝,留在这里的只是一些残破的经卷和运不走的雕塑和壁画,当他们了解到这段历史时,不知有何感想?是对祖先的崇拜还是对强盗逻辑的嫌弃。然而,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守住你拥有的,保护你必须保护的,才是强者的姿态。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敦煌的另一处圣地。从没见过那么细的沙、那么柔的地,微风吹过,金沙贴地而行,宛如流水,缓缓流淌。沿坡而上,看似和缓,却颇费体力,没有台阶,没有可供踩踏的山石,脚落沙陷,直没足踝,无处发力,只得奋勇攀登。旁边的广坡,是可以寻求刺激的滑沙场地,足蹬沙板,仿佛冲浪一般斜落而下,伴着尖叫和爽利的狂欢,直到山脚。恐高的人肯定无缘这项活动,老人少儿虽想跃跃欲试,却心有余力不足了。

在下山的半腰处,遇到一大妈突发心脏病,倒在沙地上,景区的救援人员骑着沙滩摩托第一时间赶到,却没有办法尽快将老人转运到救援场所,大家心急如焚,骑虎难下。正好在这半山腰处发病,为及时救援制造了许多麻烦。因此,出门在外,年纪大的要警惕意外,不要过于自信身体素质,尤其不能不服老,玩那些过于刺激的项目。

月牙泉的水日益衰退,不复当年的那泓碧波了,听说为了营造这一著名景点,特意抽取的地下水补充那逐年干涸的月牙。人工营造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不值一提。

OIP-C (12).jpg

一天的劳累并没有掩盖第二天的热情,一觉过后又满血复活,继续向更高海拔挺进。这次进驻到3200m的一个废弃村子。我们一行十几人在破败的村舍旁安营扎寨,打扫卫生,挖掘厕所,寻找水源,埋锅造饭。3200m海拔已经是医学上所谓的高原了,身体里释放的信号逐渐清晰,简单的扫地这样的劳动,却感呼吸不畅,只能慢走不能快跑,要不然会觉得氧气不够用,在这个海拔,我们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看做是慢动作。

很少的绿色植被,远处是静静的雪山,掩映在雾蒙蒙的云层深处,若隐若现。雪山前有一条山溪横过,滋润了一片稀疏的草原,几名牧民,几处羊群。牧民是新疆人,缪黑粗糙的皮肤,高原红的脸,身披羊皮短袄,手执皮鞭,眼神里是捉摸不透的深邃。

夜里睡觉时,有人翻来覆去的无法入睡,失眠是常态,还有头痛难忍的。按理说,3200m还不至于有强烈的高原反应,可能是体质太弱的缘故。

第二天,自我感觉良好的坚持要上4500m海拔,大概是雪线的下方一点。领队执拗不过,便吩咐有高原反应的人员留下,其余乘车上山。上山的路颠簸陡峭,加上缺氧,好像老牛拉破车一样,油门踩到底,速度仍然上不去,只好慢慢前行。明明看着雪山就在眼前,却怎么也不愿意接近。看山跑死马,期盼的心早已飞到雪线的高度。我们仿佛在云层里穿行,如梦如幻的山路蜿蜒曲折,一面是壁立千仞,一面却是万丈深渊。这里当然不会有空谷幽兰,只有死亡山崖,一不小心就可能车倾人亡。然而,面对宏伟的雪山,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一门心思要感受那种从未有过的感觉,站在4500m海拔上振臂高呼,一览众山小,是怎么的体验?

我们在马上触到雪线的地方停下,领队不再继续向上,为了确保大家的安全,不能贪多。即便如此,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高原的压力,那种极度缺氧的感觉贯穿全身,大脑只能以极低的速率思考,不愿多说一句话,不愿多走一步路,尽量节约含在肺里的宝贵氧气。有些人开始剧烈的头痛,虽然站在4500m的时间不长,但这种急进式的落差,还是影响到了身体上的连锁反应。

站在高原上的体验,首先就是缺氧的痛苦,虽然观望的风景无可比拟的壮美,那种欣赏的心却在低沉,没有诗人的情怀,没有对远方的渴望,那时最想的大概是一口氧气,一片止痛药吧!

朋友听我说完,并没有被吓到,反而更激发她的斗志,更加向往那座高原上的明珠,还是毅然决然地去西藏。别人的诗与远方,是别人的梦想,不可深度干涉,劝说不成,便要全力支持,当然最关键的是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宝贵的经验足以能够挽救危难时的一条命。

人需要梦想,更需要履行自己的梦想,不管梦想在何处,高原还是深海,刀山还是火海,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有不屈服不放弃的执着,那就放开手脚去吧。虽然,梦想之地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但你却收获了成功的经验,有了新的体验。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