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才是粽子的节气!那些你不知道的民俗冷知识

专业

时间:2022年01月24日 .共发8962篇. 62关注

6月21日,夏至如约而至。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较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夏至”这天,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在天文学家看来,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太阳走上了朝南的“回头路”。

据记载,宋朝的“夏至”也有三天小长假,百姓们相约吃粽子,吃馄饨,喝麦粥,迎接夏至的到来。夏至还有哪些冷知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古人怎样过夏至?皇帝祭地百姓放假

古时候,“夏至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每逢此日,人们通过祭神的方式,祈求消灾解难、五谷丰登。

据《周礼》记载,“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鬼,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可见,从周代开始,朝廷会在夏至日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朝廷在“祭神”,百姓则忙着“祭天”。这“祭天”也是南北有别的,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

在宋朝,从夏至日开始,朝中百官将享受到三天小长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夏至的重视。辽代后,每逢夏至,妇女间会互赠扇子与香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这一习惯同样延续许久。随着端午节的出现,“夏至”的许多习俗被挪到了端午。

image.png

到了清朝,剃头理发是夏至日中的一项习俗禁忌。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简单的说就是,在夏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要按时起居,不准口出诳语骂人,当然也不要剃头理发。

夏至应当吃什么?凉面馄饨加粽子

作为一个非常受大家重视的节气,夏至日同样衍生出了纷繁复杂的岁节食俗。

在中国北方,民间即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夏至食面似乎是自古以来的习俗。由于此时新麦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尝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很奇特,并非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一种消暑的过水面。人们将手擀面煮熟后,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等面变凉后捞入碗中,再浇上事先准备好的调料和小菜。古人于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意。

image.png

还有民谚称:“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据一项公开资料显示,每逢夏至日,无锡人会在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吃过馄饨后,人们会为孩童称量体重,希望孩子的体重增加更健康

在古代,粽子不仅是端午的食物,同样也是夏至日的标配。《荆楚岁时记》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其中提到“夏至节日食粽。”可见,在荆楚地区,端午划龙舟是纪念屈原,而食粽则是在夏至日。夏至吃粽子同样有讲究,粽子里的糯米是属阳的食物,食用粽子,意味着告别“阳”的季节。毕竟,过了夏至,阳气会慢慢减少,阴气会逐渐增多。所以,人们以独特的食物,传递季节变化的讯息。

盘点各地特色民俗:挂夏至蛋,不坐门槛

夏至正值麦收时节,自古民间就有夏至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习俗。时至今日,全国各地的夏至民俗亦是大不相同。

image.png

在我国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等地,流传吃夏至蛋的习俗。在夏至日,人们将鸡蛋煮熟,剥了蛋壳之后加入红枣煮汤来吃。而在湘南一带,人们则会用红色染料将熟鸡蛋染红,再用小网袋装上,系在儿童的胸前,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吃掉鸡蛋。民间认为,夏至吃鸡蛋可以强身健胃,行走有劲。

此外,夏至当天,很多地方都有“不坐门槛”的忌讳。由于夏至一般在农历五月,此时气候炎热,疫病多发。古人认为,夏至坐门槛会导致“疰夏”。疰夏是一种疾病,多见于儿童。由于夏天持续炎热,导致免疫力较差的小孩出现发烧等疾病。

而在某些地区,为了避免儿童出现疰夏的症状,也衍生出了一些独特的习俗,例如“秤人“,如民国16年《瓜洲续志》:“男女小孩以秤权轻重,谓之‘秤人’。向各户讨七家茶叶泡给小孩饮,云不疰夏。”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