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作品 》

文学作品

收藏栏目

  • 小弟弟不带我

    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文章317篇 .11次关注

    《奔跑的木头》:被现代之光照亮的人与事

    潘灵的中篇小说《奔跑的木头》,讲述的是一个土司时代的故事,一个木头般呆傻、从不知疲倦的青年,被土司的神职人员毕摩看上了:他要用两头牯牛向他的父亲换这个青年——为即将巡视领地下肢残疾的女土司当“背脚”。忠诚于土司的毕摩虽然一波三折,最终还是实现了他的愿望。在木头的陪伴

  • 情深似海

    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文章362篇 .13次关注

    黄德海:关于《巨石》的自问自答

    读完曹永的《巨石》,我似乎有话要说,却又不知道怎么说,怎么说几乎都不对。脑子里来来回回出现的,是几个老生常谈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想,索性试着来回答一下这几个问题?《巨石》是一篇出色的小说吗?作者的叙事很耐心,故事的推进很从容,人物的处理很合理,人的面貌也很清晰,环

  • 田埂上的梦想

    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文章433篇 .17次关注

    “文化自觉”与民间审美理论的重构

    如何从民间立场“看”民间文化?应该用怎样的知识话语来阐释“民众的美学”?又怎么从民间审美旨趣出发,欣赏和诠释民众创造的民间审美文化?概言之,我们该用怎样一套审美理论来讲述民间审美文化?这些无疑是民间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回顾最近数十年来的大学教学和理论研究,不难发

  • 下沙莎

    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文章345篇 .19次关注

    原乡诉求:追忆与再现

    原乡诉求是近来的一种迫切需要,这个春天我一再地从知名作家的新近作品中感受到这种迫切性,先是贾平凹用50万言打造的《山本》,他说《山本》的故事乃是一部秦岭之志,紧接着就看到刘醒龙20多万字的《黄冈秘卷》,他说是“对以黄冈为中心的家乡原野的又一场害羞”,尤其巧合的是,贾平凹探

  • 败给了现实

    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文章315篇 .12次关注

    徐锦庚《大器晚成》:以沉雄笔力写峥嵘岁月

     《大器晚成》徐锦庚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习近平同志这样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徐锦庚以新闻记者的敏感和担当,曾经创作出一系列教育题材报告文学,如今结合自己的切身

  • 文艺青年

    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文章389篇 .16次关注

    梁鸿:我们的李洱兄

    李洱李洱。“李洱”源于“李耳”。李耳,老子,老聃也。古时,“李”/“老”、“耳”/“聃”同音,故李耳即老聃。我们的李洱兄,在以此为笔名写作的那天起,他的同音兄弟李耳就牢牢上身,誓把李洱变李耳。待看到李洱新作《应物兄》中“我们的应物兄”额头上有三条横向的自出生便有的皱纹

  • 从林狼

    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文章437篇 .14次关注

    田瑛《生还》:一语道破天机的写作

    赶尸,这一人类最神秘的文化现象,版本众多,坊间传说纷纭,种种说法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天大的谜团。我以自己的方式——文学史学双管齐下,解构了它。赶尸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那样神秘恐怖,除非你故弄玄虚,就难免骇人听闻了。相传苗民先祖蚩尤兵败中原,退守时行巫作法,悉数将阵亡将士尸

  • 国民男神

    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文章338篇 .10次关注

    在文学的十字街头——行超和她的批评

    标题中的“十字街头”,出自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十字街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名著,影片描写了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上海滩混生活的故事,由著名演员赵丹和白杨主演,其中的插曲《春天里》,是我这一代人年轻时的流行歌曲。当我在电脑边坐下来,准备写行超的时候,“十字街头”四个字突如其

  • 小呆

    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文章326篇 .12次关注

    岳雯:重新解释“文学批评”

    青年批评家。女性批评家。我试图用这两套话语为行超画像,却遭到了来自语词的沉默然而坚定的抵抗。是的,虽然行超以文学批评为业——这么说的意思是,她的工作是阅读和编辑文学批评文本,她自己的写作也以文学批评为主要样式,但是,倘若拿文学批评来框定她,却依然发现她是除不尽的。

  • 下沙莎

    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文章345篇 .19次关注

    张惠雯:在微信时代读小说

    自《小说选刊》2010年第一次选用我的小说《古柳官河》,到2017年选用《梦中的夏天》,我有幸和这份尊贵、纯粹的杂志交集多年。我们的关系说不上特别亲密,但始终欣赏、关注彼此,不离不弃。在我看来,这种温暖从容的关系正是作者和编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理想关系。我喜爱《小说选刊》,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