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永远缺乏具备客观精神的人

唐璜

时间:2019年12月02日 .共发184篇. 2关注

任谁都无法忽视间接经验,毕竟学习的过程就是间接经验的获取过程,然而我们极易忽略的是间接经验的获取,或者说学习的依归是对真知的探寻。能自觉自发地对此产生认识则是难上加难了。

19300001236771131217566213537_950.jpg

生活中随处可以听到评判式语句,涉及家长里短,工作境况,环境对比。某某单位的待遇高,环境好,甚而至于上升到对于运营者的道德品评。只是话脱口而出时有没有想过话的出处,还有,你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你也感叹身边人云亦人的人太多,只是你从不曾发觉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因你受不住这个底线,因而你也难免地会成为被品评的对象。如果想得通这一节,阿弥陀佛!你的格调才稍微前进了一小步。

二十四岁之前,很满足于为人品评,头脑灵光,不学习,成绩好,一路绿灯考到研究生;二十四岁至二十七岁,习惯品评别人,你读的书太少,认识太浅薄,是不是可以从多维度来理解一下知识体系;二十七岁到三十岁,好为人师,认为年轻人要么不学无术,不求上进,要么投机钻营,心术不正;三十岁到三十四岁,忙于钻营,曲意逢迎……

5fb4fc1e5d5580cbfa65294b33d31035.jpg三十四岁之后……

忽然发现自发养成了一个品格,不知心者不解释,可以微笑,但绝不倾听,因为你口若悬河的言语根本就没有触碰我的耳鼓,遇知心者倾诉,因为认定对方听的懂,也明白我的心迹;即使我认为你不懂,也有足够的耐心等着你揣摩,领会,当然最终的是行动,因为我已经不自觉地认定了一个事实,很多事情是要靠天赋的。

摈弃掉天赋,我们抑或还残留着诸多弱点,而不客观就是最致命的存在。

我信奉的一点就是,不是亲耳听到的,亲眼见到的,我连存疑的力气都不会浪费。因为人是可以调教出来的,在一个预设环境中人会自然做出与之想匹配的动机式行为,那么一旦这个预设情景不存在了呢?我坚信相应的行为动机也就不存在了。可悲之处在于,预设情景往往是无处不在的,连带着激发形形色色的行为动机,潜移默化之中将好好的一个人逼进了无法回头的死胡同。

20120121174321.jpg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教会人分辨是非的能力,而步出校门之后大多数人会有强烈的挫败感,当然,首先要排除掉出自名校的优秀毕业生和不知名院校的“准文盲”。对于中间的大多数来说,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必须从社会底层一步步向上攀登,则面对是非与面对人的是非之间必然做出抉择难免地成为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选题。于是一些人靠近另一些人,因为相互吹捧能惠人利己,起码在虚荣心上得到某种满足,这种游戏其实在“准文盲”中间尤其盛行。相互靠近之中伴随的就是客观的消弭,因为庸人的相处之道是妥协以达成平衡,同时又借此平衡作为攻击异己者之矛,若是长袖善舞者,又可以此作为抵挡异己者攻击之盾。但说到底,这毕竟是小伎俩,连小聪明都算不上,更不必说大智慧了!

那么顺承下去,我的观点自然就是客观本身才是大智慧,没错!有时真理就是如此简单明了。

唯其客观方能使人有自知之明,客观了,自然就能时时处处意识到自己的短板,精进长处得同时弥补缺失,这项修行耗费得心力完全让人无法匀出时间来飞短流长,修行也不见得就是一味得清苦,时间久了,回头所见,那些原地踏步得人恰是你前进的明证。

唯其客观才能使人有识人之明,客观了,对待别人也就自然公正,抛开对于人品的不评判,不苛责,于其能力有了基本定位,若是与其自身出入偏颇,再看他的认知接受度,谦虚的纳入,自负的婉拒。道德的天枰你我都不是杠杆,但是与什么人为伍却可以选择,其间也避免了佶屈聱牙的搜肠刮肚,至于对方是否理解,何必以此审视自己呢?

唯其客观才能知己达人,客观了,不盲目自大,不捧高踩低,明心见性的立即就可以是一家人,定位不明的且让他去历练,谁都无权成为他人的人生导师,至于期望过高,能力不到的,可调教者聊聊,不可以的也不必强求。世界很大,在你眼中的能力不足,你是无法判定人家在另一领域是不是强过你很多的。

事与愿违的是你的身边永远却反具备客观精神的人,无奈的是你无法客观地对待他们,更糟糕的是你早已身陷其间。

估计很少有人试图在身边营造客观的氛围,毕竟营造的首要条件是难以从心理上实现跨越的,虽然那只不过简单两个字,信任!是的,就是信任,信任他给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信任他答应过的每一件事情一定能认真完成,信任他的本质是客观的。当其言语,行为,思路与客观相悖时加以调整修正,让他知道你探幽发微无非要的就是客观二字,长此以往,当客观成为一种习惯,氛围也就自然形成了。

信任是无原则,无底线的吗?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最难回答的,如果换个问法或许会轻松一点,你撒过谎吗,这是个无需纠结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要点,撒谎之后你有没有承认过?或者说就你撒谎的总数来说,你承认过的比例占多少?

以上问题是自问式得,营造客观氛围则要将这个问题深化,信任的原则和底线自今日设立,则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谎言是不是要立即承认呢?作为质询的一方我一定会选择装傻,因为前提过于模糊,我的言行是自今日起选择无条件的信任,原因很简单,我有我的标准,或者说有我待人的一套与其他人毫不相干的准则。

所以,抱怨永远是最低级的无能,尝试改变才是王道,既然眼界决定了高度,那么必然要造就一批与这个高度相匹配的人。畏惧这个高度的,培养,站在这个高度上的,帮助,高于这个高度的,向他学习,发挥他最大的效力。

至于自认为高于这个高度的,最好还是放手,或者干脆不去招惹,要么过去的失败没有给他丝毫教训,要么人家早已起飞,是你望尘莫及的了!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